王毅:中国已具备建设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条件******
中新网埃及沙姆沙伊赫11月16日电 “中国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建设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的基本条件,中国正通过试点尝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近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 “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边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毅如是表示。
王毅指出,建设国家公园体系一方面可以把整个国家公园作为一个系统来保护,实现国家公园的高质量发展,使其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完整性、原真性,同时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方面,在“双碳”背景下,构建一个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他认为,通过建立国家公园,既能够利用国家公园本身的教育功能来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能通过公众的参与,更好更快地推进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
边会由中国新闻社与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能源基金会协办。(完)
搜索
复制
当旅游遇上“非遗”,玩出不一样的“文化味儿”(3)****** 非遗旅游还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让拥有非遗资源的乡村地区走上致富道路。如陕西省充分发挥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资源优势,设立省级非遗工坊52家,为全省近5万名群众搭建起就业增收的非遗平台,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 不过,“非遗+旅游”模式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有业内专家认为,“非遗+旅游”当前存在融合不够深入、参与性不强等问题,从各地发展情况看,同质化现象普遍,本地特色不够凸显、文化创意不足。未来,应如何探索非遗和旅游的融合路径?如何推进非遗旅游产品升级,更好地激发非遗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认为,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不能将非遗变成单纯的旅游表演,使其脱离民俗社会生活情境,以致破坏原生文化生态,商业化的简单模仿也容易造成同质化的问题,“非遗保护的意义在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切实保护旅游地的生活化文化特色,是旅游业持续发展之道。” 韩元军表示,推动非遗和旅游高质量深度融合,要发动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个人等多元力量参与进来,让“非遗+旅游”释放更多市场活力;要将更多时尚、科技、体育等元素融入非遗旅游开发中,提升非遗旅游的吸引力;推动非遗旅游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等结合起来,通过非遗城市社区、非遗乡村作坊、非遗艺术馆等更多的空间主题创新,形成非遗旅游产业供给和空间供给的新体系。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快三平台地图 |